774085612@qq.com

致力于中国医疗器械的发展



专注为医疗健康领域提供高质量的医疗健康相关科技,产品及服务。

别自嗨,IVD只是个小行业!
来源: | 作者:medical-50 | 发布时间: 1055天前 | 238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任正非说,人只有感知到自己的渺小,行为才会开始伟大。 对于IVD行业也一样,受益于新冠检测带来的社会关注,特别容易陷入行业蓬勃发展而自嗨。冷静下来,认真的从宏观上解产业的情况,才能够认知自己的渺小,看清努力的方向。 

市场规模千亿 从业人员不到百万 根据2021年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大会公布的数据,2019年中国体外诊断市场规模超过1150亿人民币(约170亿美元),同比增长超过15%,其中进口产品占比超过50%。2020年受益于新冠检测,市场规模会有相应增加。 千亿规模的市场并不大,我国营收过千亿的企业都有200多家,小米集团2020年的收入是2459亿。 在国产IVD企业中,还没有营收过百亿的企业。虽然有40余家上市企业,但大部分营收都低于20亿。得益于新冠概念热炒,不少企业也存在估值过高的情况,营收20多亿就能有数百亿、千亿的市值,后续肯定会降温。 我国目前的IVD生产企业大约在1700家左右,大多为中小型企业,按每家100名从业人计算,不足20万人,再加上经销商、终端检验医生的数量,整个行业从业人数总量不会超过100万,这个数量还比不上中石油一家公司的员工总数(公布数据为138万员工)。

 国际化程度低 国产IVD国际化程度较低,仅有迈瑞、万孚、东方生物等企业较早开始国际业务。大部分企业仅是简单外贸和代工,凭借新冠起来的业务大部分也是这些。从本土国际化到国际本土化还有很远的距离,反观外企在我国的本土化建设,投资建厂、研发都已经很多年了,在未来的竞争中,价格、供应链的优势依然会不明显。并且外企在中国本土生产的产品已经不能叫进口产品了,进口替代也怕会终成泡影。  产品的科技含

量和工业化程度不高 同样的产品被各个企业重复的研发,展会上出现的产品都大同小异,有人称之为内卷;进入门槛不高,很多离职工程师都能够快速拉起一支队伍,快速做出一款产品来;整体来看,试剂研发水平要高于仪器研发水平,很多试剂都搭配的是进口平台,国产仪器平台研发还有待加强。 工业化程度不高。因为检测项目种类多,各个平台需求量不稳定,自动化生产程度不高,仅能部分自动化,所以一到了订货高峰期,就需要招聘大量工人手工完成。

国产企业都想一条龙自己搞,通吃产业链,协作程度不高。生产企业开始研发原料、原料企业涉足检测平台,其实这样必然分散投入,降低了每个环节的打磨,消灭了优势。分工本来是要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目前来看,做原料的、做仪器的、做试剂的都还缺少工匠精神,所以整个行业也缺少好产品。

 检验只是医疗价值的一环 检验医学很重要,体外诊断被称为医生的眼睛,贡献临床诊断超过70%的信息。但她仅仅是诊疗活动的一环,很多结果需要结合各种临床表现来判读,而且诊断结束,还涉及到治疗、康复等一系列流程。从医生和患者的角度来看,他都只需要一个稳定的结果,更关心的还是治疗方案。 同样,国产IVD拿到的大部分市场依然是在二级及二级医院以下,在三级医院的占比依然不高。进口产品依然牢固的控制着顶端的市场,这是样本量最大,溢价空间最高的市场。 

行业自媒体发达 如果不是新冠的公共性事件,主流大众媒体也不会关注到这么一个细分领域,更不会普及到全民都知道核酸。现实情况是这个领域自媒体比较发达,有资讯、有技术、有产品、有投资等各种内容导向的公众号。同时也给企业品牌带来很大的挑战,因为自媒体不可控,负面事件容易发生,品牌安全尤其重要。 以上,就是我观察到的IVD行业的真实情况,可以感知其实需要进步的地方还有很多。 

创新在加速 尽管已经内卷化了,但IVD领域还没有企业“躺平”,依然有非常多的创新在发生。行业人才具有高知性,我见过的很多老板都是留学博士,具有世界眼光;也有很多老板是医生下海,具有用户洞察;新冠带火了分子诊断,很多企业就在多个领域发力,数字PCR、分子POCT产品、微流控产品层出不穷;更多的人具有产品情怀,希望做出一款改变现有格局的精品。只有争做英雄,才能英雄辈出。

 市场在延展 新冠带来两个启示,一是海外市场的广大,二是自检市场刚需。国产IVD企业大可以向这两个方面来努力。对于检验来说,我一直认为预防导向是大于医疗导向的,很多亚健康状态可以通过检测及时调整,最后避免进入到医疗环节,这一步也正好契合正在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浪潮。 国产IVD正在经历黄金发展期,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开。